横店影视城

预定中心搜索英文版

跟随热播剧探索热门场景

首页 > 影动横店 > 片场动态
马瑞霞:我拍戏不为名利
发表于:2012-05-14    admin

   

    目前在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注册的6000多名演员中,特约演员已达到了700多名。在这个群体里,有纯粹是赚钱养家的,也有为梦想执著坚持的,更不乏一些在其它领域已颇有成就的成功人士,他们身家显赫,却像普通演员一样,租着房子,开着车子奔波在横店的大街小巷。有时为了争取一个角色在副导演门口苦苦排上半天的队去试戏,也会为一场只有几句台词的戏暴晒一天……他们的行为让很多人不解,但他们却自得其乐。马瑞霞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并以此为平台一跃成为众剧组争相邀请的演员。
    “我是1975年在河南省新野县焦店村出生的。”有着颀长身材、姣好面容的马瑞霞谈起自己,很自然的这样开头。相比于其他女演员对自己年龄等信息的刻意回避,她显然并不介意,甚至相当坦率。
    与许多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一样,马瑞霞的童年也是在物资生活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度过的,正如她所说:“小时候的我没有玩具,没有零食。三四岁开始带弟弟,六岁开始为全家做饭、洗碗,还要到田里帮父母干农活,那时忙的都忘了自己还是个小孩。12岁时,家里终于用上了电,我也第一次在村口看上了电影,可电影放了一半我就睡着了,因为向来没有任何娱乐活动,我已习惯了早睡。”因为家乡很穷、很小,一条大路就串连起了整个村子,每次上下学时,路两边都蹲满了端着碗吃饭的人,碗里的东西几乎都是一样的——萝卜、白菜,然而,马瑞霞却从这看似悲苦的生活中找到了乐子。“你不知道他们嚼得有多香啊,没牙的老太太,刚会用手抓着吃的小孩,真是一幅世间百态图,我回到家就对我妈模仿这些人,因为逼真,每次都能惹得她大笑不止。我妈还让我表演给邻居们看,我就越发得意了。这或许就是我艺术天赋最初的体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放在马瑞霞身上再合适不过,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马瑞霞的路走的并不顺,直到19岁这一年,她终于成为河南财经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开始时我以为上了大学,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会很开心,能尽情地在大学校园里玩,挥洒属于这个年龄的青春,可我一点也开心不起来……一想到父母在烈日下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而日渐衰老的身影,我实在没办法像别的同学那样玩。而除了一天到晚啃那十几本书,我还能做点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煎熬,马瑞霞开始寻找出路,并立下雄心壮志——“我要养自己,养弟弟,养父母。”到学校门口开餐厅,就成为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机。然而,怀揣着900元人民币,想的却是有5万元投资才能实现的事,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凭着坚持、用心和真诚,马瑞霞最终竟然打动了门面老板,并将这一餐厅经营的红红火火,大二时就又开了一家。于是,刚刚20岁的马瑞霞,一边上大学一边经营着两个餐厅,账面上的盈利额越来越多,很快她就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大三那年,面对着日复一日的课堂生活,马瑞霞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举动——退学。“或许是被成功冲昏了头脑,也或许是因为我觉得在那里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反正我不想待了。”对于自己年少时走过的路,马瑞霞如今并不后悔。退学后的马瑞霞先去了澳大利亚,但仅过了一段时间她就待不下去了,“那里太安逸了,不适合当时意气风发、满怀斗志的我,于是我就去了上海。”到上海后,凭着对房地产市场的敏感和用心观察,马瑞霞很快在这一行业里风生水起,在一家企业里工作了3个月就在上海买了房子,6个月后辞职自己单干。此后,她又辗转去了北京,直至在2003年年初拿到美国签证踏上了异国之路,并成为美国三大主题公园设计巨头之一GGE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专门承接在中国的主题公园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忙碌,马瑞霞仍相继在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进修过,又在2003年踏上美国之初在好莱坞专修了一年表演。在她的内心深处,仍放不下演艺这一心底最深层的爱好。
    或许正因为童年太苦了,成功后的马瑞霞开始尽情享受着物资生活的富有,“我在家里请了很多工人,那时我就想,我童年时已把毕生该做的劳务都做完了,我的人生里不应再有这些。”即便这样,在某个夜深人静抑或喧嚣热闹的间隙,马瑞霞还会觉得不安,“我想要的生活就这样了吗?我真正爱好的是什么?”也是在此时,她突然醒悟了,“我不应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无所事事,我要开始年少时那因为条件限制被扼杀的演艺梦想。”一个巧合,一位在上海做了好几年演员的朋友跟她说起了横店,“我以前在上海经常闲着,现在在横店戏多的不得了,合作过的大牌明星更是数不胜数。”听到这里,马瑞霞当即做出决定,一张机票让她站在了横店的拍摄基地内,这时是2011年1月10日。然而,初到横店时的马瑞霞,其演艺之路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顺利,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演技的用心打磨,很快在横店被众多剧组争抢,有时一天会有四五个戏相撞。如今,北京已成为她的主战场,而她那一口流利的英文也让一些在北京筹拍的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方为之惊叹,片约纷至沓来。凭借不懈的努力,马瑞霞为自己赢来了演艺之路的春天。
    “很多人对我做从最基层做一名演员很不理解,我目前还不想独立制片拍自己的戏,因为我拍戏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而是为了做慈善,所以我想一步步靠实力走出来。我在横店拍戏时的片酬基本都捐出去了,以后我会成立专门的基金会。”面对别人的不解,马瑞霞一语道破。事实正如她所说,横店大智禅寺后面的念佛堂里就经常有她的影子,一袋袋柴米油盐让佛堂里的老人们至今都对她念念不忘,“多好的姑娘,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采访完马瑞霞,我又无意中在她的新浪博客里看到她写的长篇纪实《关于我》,文风纯朴,真实感人,反映了中国70后从农村走向城市又走出国门时内心的挣扎、矛盾以及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马瑞霞在一个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后,又不惜放弃生意场上的辉煌,低调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踏实的从头开始。她那细腻的内心世界,从来不曾放弃的对表演的进修和准备,甚至还是跆拳道黑带,尤其是那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她如今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理依据和创作源泉。也许,马瑞霞本该是属于荧屏的。

(文/何红艳)